严格来说我并不是一个护肤“达人”,很多的东西只是我在观察周围的朋友——而我刚好有一个特别好的观察角度(我做了十二年的配方师,化学也算学得不错)。所以,我也就装一把老师傅,来说说刚开始关注护肤的同学如何开始第一步。
以下纯粹个人观点,欢迎批评。如有雷同,实属巧合。
知己知彼
对于自己的皮肤毕竟还是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,否则护肤无从谈起——你先要知道自己努力工作的对象是谁才好。
测一下自己的肤质,并且注意跟踪监测。
照例,我还是推荐一下“美丽修行”这个APP,其中有一个褒曼医生的皮肤十六分法(干性-油性,敏感-非敏感,色素-非色素,皱纹-非皱纹)。这个体系是美国人搞出来的,但是对我们来说借鉴意义也还是很大——下载一个APP,然后针对性地测试一下,作为参考。
需要提醒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,虽然褒曼医生是很了不起,但是这个测试方法的结果你也要批判地看,在后期的产品使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对皮肤的看法——偶尔再测一次也可以。我的好朋友就经历了一个从敏感皮肤到耐受皮肤的过程……她为这个还得意了一阵子。了解一下自己家族中的过敏历史。如果你家族里面有亲戚有严重的痤疮历史,或者现在还在经历玫瑰痤疮(我们也叫它酒糟鼻)的煎熬,又或者有人有哮喘的病症,还有脂溢性皮炎的问题……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医生对于你的皮肤状况的判断,你了解一下这些情况,可以帮助医生(以及未来的你)做出判断自己的皮肤的风险到底在哪里。
好记性不如烂笔头
开始记录自己使用的产品。如果有可能的话,花一点时间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记录自己的产品使用历史。这一点看起来很没有意义,但是实际上关系重大。就像一位研究生导师曾经说过的:“数据往往看起来没有意义,但是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是宝库。”要记住你的每一次使用,都是你用金钱和肉身做的一次人体测试——而且只针对你。如果你能够把使用产品和使用情况记录下来,将来你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掉过敏和刺激的风险,并且可以总结出“什么产品(活性物)对我(美白,或者抗皱)来说最有效”这样的结论。最开始护肤品的选择对于刚刚开始严肃护肤(serious skin care)的朋友来说,需要注意的几个方向是:(1)清洁;(2)防晒;(3)保湿。
清洁的问题,在于找到适当的清洁程度。对于大油皮来说,适当地使用深层清洁(比如皂基)的产品是有必要的,毕竟一定程度的清洁还是有必要的。如果没有那么那么油,可以考虑一个皂基的产品结合一个带有皂基的氨基酸洁面(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为主,皂基表面活性剂辅助)的产品,一早一晚搭配使用。如果是中性皮肤甚至干性皮肤,可以考虑单纯用一个氨基酸类的清洁产品,比如芙丽芳丝净润洗面霜或者SK-II护肤洁面霜,根据自己的情况一天用一次或者两次,一部分人可以选择有一次只用清水洗脸。对于真正干燥的敏感性皮肤,可能你真的只能选择烷基多苷(APG)类的洁面产品,使用感不见得多好,但是对于皮肤的保护是切切实实的。比如宝拉的大地之源。
防晒也是大头,需要认认真真的考虑。
保湿产品的选择也是一个大问题。油皮要注意避免特别致痘和黑头风险的原材料(“美丽修行”列出了太多致痘的成分,我觉得还是要按照风险排一下顺序,尽快发出来,否则真的不好选产品,中干性皮肤可以选择一些滋润型的产品,尤其是能够有舒缓皮肤功效的产品,比如Aveeno的燕麦,施巴(SebaMed)的pH5.5,优色林的甘油葡糖苷,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产品。对于一些有抑菌需求(曾经有过湿疹,或者医生提起过有微生物风险)的皮肤,可以考虑一些能够帮助控制细菌又不会培养细菌抗药性的产品,比如ISDIN的Pro-AMP。基本上,覆盖了上面这三个方向之后,就可以开始慢慢进入自己的护肤之旅。
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护肤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分享的东西,因为这东西非常个人化。此人之肉彼人之毒,我觉得很好的东西,对你可以完全不适用。但是,基本的原则想通,可是你在和其他人沟通这些原则的时候他们可能认为你矫情——一个护肤搞得这么复杂。你也只好算了。好在,护肤自己构成一个自洽的小体系,你完全可以在其中自得其乐!